更為重要的是,智造時代鋼鐵企業的生產效率將大幅提高。當前,中國鋼鐵行業實物勞動生產率為350噸/人·年左右(按職工總數),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借助智能化工具,實物勞動生產率將大幅提升。這也意味著部分崗位的鋼鐵工人將因工業機器人的出現而被取代。在這種情況下,鋼鐵行業是否會出現新一輪的“失業潮”呢?
智造時代出于作業場景大數據的收集和沉淀,機器人在鋼鐵產業鏈部分環節取代原有工人的崗位將是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在人工被機器人所取代的過程中,就業崗位減少將成為一種必然。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改變。就像美國經濟學家亨利·黑茲利特所說的那樣,“機器必然導致失業”是最頑固的“經濟錯覺”之一。在筆者看來,進入智造時代之后,鋼鐵企業員工工作場景將因為機器的出現而后移,更多地集中在鋼鐵生產自動化相關技術的研發,而不是沖在一線揮灑汗水。在這種角色定位的轉換過程中,一部分不適合智造發展需要的員工或將被淘汰出鋼鐵行業,但從整體上來看,在一些就業機會流失的同時,還會出現一些新的就業機會。
也正因為如此,智造時代鋼鐵行業更多面臨的是從業人員的分流和定位的重塑,而不是失業。當然,這并不意味有了機器人,我們的鋼鐵工人就真的高枕無憂了。為了適應智造發展需要,和相關產線一樣,鋼鐵一線的員工同樣需要轉型。
一方面,面對智造時代的到來,鋼鐵企業員工必須用互聯網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一改過去操作員單純煉鋼的角色定位,更多是向相關智造技術研發方向轉型,通過利用大數據并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積極研發鋼鐵行業相關領域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核心競爭力。
另一方面,鋼鐵企業員工要做智造時代的鋼鐵匠人,而非鋼鐵工人。隨著鋼鐵行業產線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簡單的產線操作將被機器人取代。在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鋼鐵行業產品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道路上有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單純擁有技術并不夠,依然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內核的鋼鐵員工。
從工業革命開始,每一次新工具和新技術的出現在導致部分行業衰退和員工失業的同時,都會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如今,進入智造時代的鋼鐵行業也是如此,“新生”后的鋼鐵行業通過大力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同樣會催生更多的就業機會。
來源:中國冶金報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