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冶云商是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聯席會長單位、中金協互聯網與數字化專委會聯席會長單位
根據世界鋼鐵協會的數據統計,中國鋼鐵產量已突破10億噸量級,不僅占據全球鋼鐵產量的一半以上,更是多年穩坐全球老大寶座。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中國鋼鐵業在邁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更需要通過數字化轉型實現智慧化管理。如何讓“鋼鐵巨人”更敏捷?歐冶云商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顧永興帶領技術團隊持續打磨產業互聯網,為“鋼鐵巨人”生態圈裝上中樞神經,助力鋼鐵企業提質增效。
重構傳統供應鏈,將產業互聯網帶入中臺化時代
作為產業互聯網領域的老將,當2020年顧永興進入歐冶云商時,呈現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巨無霸”。說“巨”,并不為過。從“噸位”看,鋼鐵產業都是以噸為起始量級,從“咖位”看,圍繞鋼鐵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和產品,處處彰顯出“國之重器”的風范。
“接手歐冶云商研發中心的時候,平臺已基本理順鋼鐵交易流程,進入到快速成長階段。”但顧永興很快發現了“成長的煩惱”,公司面臨著業務規模化增長與平臺支撐動能不足的矛盾,這意味著平臺建設進入了“深水區”。
解決“巨而不強”的痛點,顧永興依據戰略全景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理念,提出了中臺化建設構想,通過解耦和重構傳統供應鏈,為公司的業務創新提供動力。但巨人轉身并不容易:“互聯網+鋼鐵”等產業互聯網屬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行業,因此,在最初的開發架構搭建上,他們更傾向于穩態的瀑布模型,即根據需求設計系統,通過過程保障系統實現,它的優勢是穩定,但劣勢也很明顯,對于動態變化反應的敏捷性不夠,而且要走到結尾才能印證其是否成功,難以適應未來的需求響應速度。
顧永興決心將其轉型為更偏向于互聯網的敏捷開發模型,讓創新可以小步、快速迭代。他帶領團隊,通過不斷研究業務本質來建立模型,搭建起業務、數據、技術3個中臺并駕齊驅的新基礎。以鋼廠的出廠物流為例,這個行業有自己的既定流程,每家鋼廠下產線、上物流平臺的管理模式都有不同特點,難以進行標準化管理,怎么辦?顧永興與團隊深度解析這些環節,將每一小段流程“萃取”成標準服務方式,并以不同順序敏捷串聯,如此,不僅可實現平臺的標準化,對于不同鋼廠,也能形成個性化解決方案,一舉兩得。
在構建中臺化的過程中,一支能打硬仗的技術團隊也逐漸成形。記者在歐冶云商的研發中心看到,按照其平臺全景圖,這里研發人才濟濟,“向下對接產學研,打通與同濟大學、華東師大、四川大學等高校資源;向上引入國內外高層次人才,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首席工作站。”顧永興如此形容企業的“人才雁陣”,這里每年的研發投入超億元,讓高科技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引擎。
為生態圈創造價值,平臺沃土長出“第二棵樹”
對于“互聯網+鋼鐵”產業互聯網而言,群雄爭霸的年代已過去。2015年前后,這一賽道冒出300多家企業,后來逐漸演變到“戰國七雄”,等到2020年前后,只剩下“三足鼎立”,歐冶云商就是其中之一。作為鋼鐵產業互聯網領軍企業,平臺在鋼廠端與使用端深度鏈接、O2O線上線下物流聯動、全流程數字化服務等方面形成競爭優勢,并逐步構建起數智化核心競爭力。
放在顧永興面前的第二個問題來了:當平臺走到規模化成長的成熟期,發展的第二曲線、第三曲線在哪里?這事實上也是第一個問題的延續,即當平臺完成中臺化建設,如何從支持主營業務增長,進階擁有賦能生態圈的能力,為生態圈用戶帶來數字化轉型的工具、方法和理念。
歐冶云商開始試水將數據模型賦能上下游企業。顧永興將目標對準了生態圈內的沿江沿海物流。鋼鐵物流有個傳統,每個鋼廠往往會對應一個碼頭,這使得出廠物流格外順暢,但痛點也顯而易見,因為各管各家,導致回程空載率高。從2021年起,顧永興帶領團隊將有條件的水運資源和需求整合在一個平臺,探索通過規劃模型求解來減少空載和排隊,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為生態圈提質增效,還表現在創造價值上。“今天我們所說的創造價值,并非從鋼廠和企業身上爭奪利潤空間,而是通過數據驅動,創新產銷模式。”他說,就在去年底,基于敏捷開發與深度學習的預測模型——預測式組織生產模式來了,這使得鋼廠能在多生產基地、多產線數量、多銷售渠道之間找到平衡,助力鋼廠從基于合同的生產組織模式向基于需求預測的生產組織模式轉變,進一步提升效率、效能。
跳出生態圈,顧永興還帶領團隊嘗試以標準化平臺為沃土,培養“第二棵樹”“第三棵樹”。從產業往外看,不少產業有著和鋼鐵產業較為相似的模式,比如:作為電子行業潤滑劑的稀土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但同樣面臨著構建產業互聯網的挑戰。顧永興透露,目前平臺正在嘗試將標準化服務向第三方開放,讓不同的行業、應用主體、品類都能在同一個平臺上產業互聯。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