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等等。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作為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加快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選擇,關系著國家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持續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在生產生活各領域加速落地,全社會數字化進程的加快,為數字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世界主要國家都不遺余力加強在數字科技創新、技術標準和國際規則制定等方面的布局,謀求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搶占先機。一方面,數字經濟增長速度快、發展潛力大,日益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技術將推動形成一個萬物互聯、數據資源成為重要價值來源的社會,對關鍵數字技術、設備、平臺和數據的掌控直接關系到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產業安全、政治安全、國防安全等國家安全各個方面。因此,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領域。當前,我國產業數字化進程提速升級,數字產業化規模持續壯大。2023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同比增長10.3%,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高達40%以上。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雙向奔赴”,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澎湃的新活力、新動能。迄今為止,我國數字經濟已取得巨大進步,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數字經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目前,數字技術正在加快向實體經濟的融合滲透,數字經濟與其他產業融合深入推進,提升經濟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例如,數字經濟大而不強;關鍵技術工程亟待突破,關鍵領域創新能力不足;法律制度環境仍需完善;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群體間數字鴻溝未有效彌合;數字經濟國際話語權仍需提高等等。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數字經濟多極化趨勢進一步深化。從規模看,美國數字經濟規模蟬聯世界第一,達17.2萬億美元,中國位居第二,規模為7.5萬億美元;從占比看,英國、德國、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均超過65%,同時德國產業數字化比重連續多年高于其他國家,達到92.1%。不論是產業數字化還是數字產業化,我國目前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水平和質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基礎性、關鍵性的領域。貫徹落實《決定》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應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協調發展,加快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加快數字技術的創新應用,支持科技企業發展壯大。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基礎算法、裝備材料等研發突破與迭代應用。加強通用處理器、云計算系統和軟件核心技術一體化研發。加快布局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神經芯片、DNA存儲等前沿技術,加強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材料等基礎學科的交叉創新,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硬件設計和應用服務。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在智能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醫療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示范。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打造智慧利民的生態圈、新型數字消費業態、面向未來的智能沉浸式服務體驗,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行業的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釋放商業數據價值潛能,建立符合國家政策的數據資產計價研究與分配機制。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建立健全數據要素產權制度體系,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生產要素活力,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從法律層面明確數據要素的產權歸屬,制定數據要素的價值評價體系,為數據要素的評估和交易提供科學依據。培育發展數據要素市場,加強數據開放共享,強化數據信息安全。不斷完善人才培養、使用、激勵和競爭機制,注重人才與數據要素、產業發展的融合,積極培育創新型人才。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