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是指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當今社會,我們已經步入了以網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時代。作為當今時代最先進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必然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我們必須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加快形成和發展數字經濟時代所需的新質生產力,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之“新”主要體現在創新驅動生產力發展;“質”主要體現在由技術突破、生產要素配置創新、產業轉型而產生的“質變”,其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數字經濟發展擺脫了傳統生產方式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創造了以新型生產關系和以數字數據要素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驅動經濟發展新模式,體現了“新”的要求;在“質”的層面,數字經濟實現了技術革新、要素配置創新、產業轉型目標,形成了生產力“質變”的經濟模式。首先,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涌現,數字經濟推動了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其次,數字經濟內蘊的數據、數字等新型生產要素,通過融合、補充、替代和滲透效應,創新了生產要素的配置形式。最后,數字經濟利用數字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進而實現了傳統產業數字化發展。數字經濟還具備和新質生產力相同的特征。在高科技層面,數字經濟推動了大量新型戰略性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促使“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取代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構建了產業融合集群的新興模式。在高效能層面,數字平臺、虛擬仿真、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為企業生產效率的躍進式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撐,實現了投入產出的高效率升級。在高質量發展層面,隨著綠色技術研發的不斷深入,數字化產業實現了數字技術與綠色技術的創新融合發展。數字化產業逐漸實現了綠色化轉型,不再只體現“數字化”特征。
新質生產力的涌現推動了企業供給端、供需鏈、需求端的優化升級,增強了以數字化產業為代表的產業鏈韌性和自主可控能力,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傳統產業具有勞動力密集、規模大、能耗多、靈活性差等特點,難以應對突發性市場波動。而新質生產力通過將數字技術引入傳統產業生產過程中,提高了其邊際生產率。產業通過運用虛擬仿真技術,完成了產品的整體設計、性能測試和參數優化。同時,借助智能機器人進行產品的組裝、搬運和數據定位統計,產業實現了生產的節能增效目標。不僅如此,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所形成的數據和數字要素,進一步造就了大量新型數字化產業。數字化產業通過數字化和數字創新,突破了其與傳統產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進而推動了兩者之間的協同發展;在當今數字化產業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其集群的整體生產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從供給端發力推動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在供需鏈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優化升級實現了供需鏈的數字管理和柔性制造,增強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動力。它借助大數據和虛擬現實技術等新興科技力量,進一步促進了供需鏈體系的緊密鏈接,實現了供需的動態平衡,進而有效地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此外,新質生產力的涌現還推動了一系列新型數字產品的誕生,并改變了原有的企業產品銷售模式。企業利用抖音直播、網絡推廣等渠道有效降低銷售成本,并結合立體場景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同時,利用評論互動和數據分析等手段,企業可以更精準地把握用戶需求,促進產品改進并挖掘用戶的消費潛力,從而在需求端發力,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可持續。
新質生產力,作為與創新、協調、共享等新發展理念相契合的先進生產力,也理應具備推動區域資源協調互補、完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賦能地區特色產業,最終實現區域發展協調的能力。新質生產力所催生的數字化產業,具有創新性強、輻射性強、附加值高、成長性高等特點。新質生產力憑借這些優勢能夠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形成數字化產業集群。數字化產業集群促進了就業提升和資源聚合,并通過勞動力流動、產業轉移輻射周邊地區,帶動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從而進一步完善落后地區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此外,新質生產力還推動建立了以數字網絡平臺為基礎的在線醫療、教育等服務。憑借數字網絡平臺的普適性和共享性特征,這類數字服務提升了偏遠落后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并促進了不同區域間公共服務水平的均衡發展。同時,新質生產力還能夠為落后地區以農業為代表的基礎性產業賦能。通過作用于農業相關的教育、科研、企業等領域,新質生產力促進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現了農業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師資人才體系建設、企業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建設的協同共進。不僅如此,新質生產力因其高度融合性特征,還能夠深入挖掘并賦能落后地區的多元化價值。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農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以及網絡直播行業的融合性創新發展,還增強了農業、旅游業等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進而因地制宜地提高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實現了不同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具備綠色特質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并通過全要素提升及其組合優化升級破解了數字經濟綠色化轉型的難題,進而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作為生產力的一種形態,新質生產力具備了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資料三種要素形式,并隨著科技創新而不斷發展。勞動者作為生產實踐活動的能動主體,在生產力的“新”與“質”的轉型過程中被其綠色文化所孕育和滋養,逐漸養成了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牢固樹立了綠色環保理念,并依據產業綠色升級和清潔生產的具體需求,將綠色生產推行到社會生產的全方面和各個環節,以推動綠色生產細致入微。而在日常生活中,勞動者不僅養成了勤儉節約、生活自律的良好習慣,還逐漸形成了綠色消費偏好。消費者將更加自覺地傾向于選擇綠色產品、綠色服務、綠色交通和綠色餐飲,從而在需求端積極拓展綠色消費市場,引領其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新篇章。在勞動對象上,新質生產力推動了綠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這種推動力促使包括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風能發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進一步發展,從而實現了企業降低成本、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三重統一。在勞動資料發展問題上,新質生產力推動了信息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的形成。企業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信息技術,構建了生產的數字化管理體系。通過分析、監測生產信息,企業能夠更精準、有效地調整生產流程,從而實現節能減排、低碳環保的統一目標。同時,政府也正在利用數字技術來實時監測生態環境,并構建出綠色治理方式。他們使用大量傳感器來監測土壤、水質、空氣和植被狀況,并使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來快速分析數據。這有助于建立一個集監控、數據處理和環境保護為一體的治理防護體系,以推動數字經濟的綠色化轉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