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什么、如何“+”
《求是》雜志記者 梁佩韻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和重點方向,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提供了方向指引。圍繞如何理解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本刊記者對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副主任徐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馬源三位專家進行了專訪。
記者: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請問現階段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有怎樣的背景和意義?
徐彬:“人工智能+”是對“互聯網+”的創新演進。2015年,我國全面啟動實施“互聯網+”行動,加快探索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可行路徑。十年來,互聯網已滲透到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成為推動產業升級、消費變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在“互聯網+”基礎上,實現了從“信息連接與擴散”向“知識運用與創造”的躍升,從而以更具變革性的力量,推動生產要素重組、價值創造方式升級、組織形態演化和社會治理模式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更全面、系統和深刻的變革。
當前,人工智能產業已步入全球格局重塑的關鍵階段,技術研發從單點突破轉向體系化創新;開源生態加速知識共享,與閉源模式互補推動技術繁榮;應用場景從消費端向科技、交通、醫療等各領域漸進式滲透,垂直領域落地能力成為企業關鍵競爭力。面對變革浪潮,我國啟動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既是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舉措,也是推動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馬源:為什么在此時出臺《意見》?我想可從幾個方面來理解。首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出臺《意見》是重點落實舉措之一。其次,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具備解決現實場景中一些復雜問題的能力,各方面擁抱人工智能的意愿強烈,但也存在對人工智能作用認識不一致、供需對接不暢通等問題,亟須出臺《意見》加強統籌、明確重點推進方向。最后,主要國家紛紛推出人工智能戰略或計劃,力圖搶占發展先機。今年以來,日本于5月通過《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研究開發及應用推進法》;英國于6月公布一項為期十年的工業發展戰略,投入超過20億英鎊推動“人工智能機遇行動計劃”;美國于7月出臺人工智能行動計劃,以在這場全球競賽中保持主導地位。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出臺《意見》正當其時。
記者:“人工智能+”行動的深入實施將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哪些新動能?帶來哪些新機遇?
徐彬:“人工智能+”行動通過技術與產業、社會場景等深度融合,將會為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帶來一系列難得機遇。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可以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新賽道,由此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多項研究指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為全球經濟貢獻超百萬億元,是最重要的增長點之一。
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學習方式,打造更有品質的美好生活,實現民生改善的普惠化、精準化、高效化,構筑更具智能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各界發布了智慧養老平臺、智能護理機器人等多項產品,正在打造覆蓋文化娛樂、訂餐服務、醫療保健、生活照料等全場景的養老服務。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在重慶舉辦。本屆博覽會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兩個主題,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圖為觀眾在博覽會上參觀體驗電動空中出租車。 新華社記者 唐奕/攝
“人工智能+”科學技術,還有助于構建新型科研范式,加速“從0到1”的重大科學發現進程和“從1到N”的技術落地和迭代突破,促進技術研發、工程實現、產品落地一體化。例如,人工智能模型已預測了超過100萬個物種的2億多個蛋白質三維結構,幾乎涵蓋了地球上所有已知蛋白質,這使一些藥物靶點發現周期從幾年壓縮到幾個月,目前已有上百種人工智能設計的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此外,以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精準施策、協同共治,可實現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和公共服務的精準化,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例如,人工智能平臺通過監測分析重點河道流域的氣象、地質條件、人口分布、救援資源等多維數據,可提前感知汛情隱患等異常情況,提出措施建議,實現從被動應急處置向主動前瞻防范的轉變。再如,通過城市大腦賦能,政府部門對項目的全流程審批時間從9個工作日大幅壓縮至9.5小時,顯著提升工作效率和質量。
余曉暉:從技術演進看,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飛躍。它拓展了人類認知邊界,讓我們對自然、社會和自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引發人類社會從工具輔助到自主決策、從效率工具到智能要素的革命性突破。從產業變革看,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能夠加速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如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智能家居等。人工智能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讓“中國制造”邁向“中國智造”,使制造業在效率、質量、能力等方面實現質的飛躍。從民生福祉看,隨著人工智能與社會民生各領域、各環節廣泛深度融合,其正在成為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推動社會智能躍升的全新引擎。推進“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能以更精準、高效、普惠的方式提升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關鍵民生領域的服務質量,破解資源不均、成本高昂等傳統難題,讓優質的社會服務更公平地惠及每一個人。
記者:《意見》提出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當前,人工智能已經進入了產業應用的關鍵階段。如何加快推動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徐彬: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技術驗證。將實驗室研發出的算法模型轉化為服務和產品,驗證技術方向可行、風險可控、具備應用價值。其次是場景適配。在技術得到可行性驗證的基礎上,將技術與真實業務場景深度適配,推動構建高質量行業知識庫和數據集,訓練行業垂類模型,并嵌入到實際使用流程中,實現場景應用的智能化升級。最后是規模化應用。將已適配的場景提煉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應用模式,設計商業落地模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應用還停留在場景適配這一階段。新事物需要一個試錯期、完善期,人工智能相關應用也需要不斷迭代才能形成好用的服務和產品。要在不斷應用完善的基礎上推動建立人工智能服務和產品相關標準規范,并形成合規性共識,確保規模化應用穩定可靠。
余曉暉:每一次通用技術的突破,都會衍生發展出一批能夠充分應用適配該技術的產品、服務、企業與商業模式,促進釋放技術紅利,開啟新商業模式、推動經濟社會進步。當前,真正讓人工智能從“技術進步增量”形成“經濟發展增量”,需要進一步著力提升生產力。
《意見》的出臺和實施,為人工智能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聚焦科技、產業、消費等生產力提升的重點領域,布局“人工智能+”重點行動,推動產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形成以人工智能應用引領生產力提升、生產力提升反哺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的雙向賦能模式。另一方面,從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等方面,提出創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開創社會治理人機共生新圖景、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等舉措,推動構建適配先進生產力的生產關系,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迭代更新突破。
加快人工智能技術與各行各業、各種應用場景深度融合,對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為2024年11月29日,智能育種機器人“吉兒”在位于北京的一個現代化商業溫室中進行番茄自動雜交授粉操作。 新華社發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供圖
記者:基礎支撐能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石,《意見》圍繞強化基礎支撐能力提出若干舉措。應對人工智能挑戰,關鍵是將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人工智能領域,哪些環節或者技術必須實現自主可控?圍繞核心技術突破,如何進一步夯實基礎支撐能力?
馬源: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可能對我國貿易、科技等領域造成更大沖擊,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是一項重要任務。人工智能涉及智算芯片、算力基礎設施、數據集、基礎算法、框架、大模型等諸多環節,而且技術還在不斷迭代創新過程中。就自主可控的內涵來講,首先,不是閉門造車,要擁抱一切先進技術;其次,并非要求所有環節全部由本國獨立完成,這既不必要,也無經濟效率,應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再次,強調在關鍵環節、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能力,擁有選擇權,確保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避免在極端情況下受制于人。
從目前看,已被國外列入或可能被管控的環節或領域需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包括幾個領域:一是先進算力芯片,如芯片設計軟件、芯片制造的先進制程及封裝技術;二是與智算芯片配套領域,如高帶寬內存、與芯片直接配套的計算平臺和編程模型;三是超大規模算力設施,如智算服務器、冷卻技術、大規模計算集群的調度技術等;四是基礎大模型,這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和“通用技術”,需要結合中國數據集,訓練出富有中國風格的基礎大模型。
除了前述領域外,面向人工智能中長期發展,還需要超前布局一些關鍵要素或前沿領域:一是高質量數據集,我國大力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但這方面還有短板,目前國際上有不少開源數據集,國內企業在廣泛使用,業界對構建國內高質量數據集特別是行業數據集的需求很旺,也很迫切;二是基礎理論和方法,這一輪人工智能創新主要基于Transformer架構,未來邁向通用人工智能還有很大的未知探索空間,這恰恰是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的關鍵所在;三是應用于重要行業或關鍵領域的人工智能系統,例如關鍵基礎設施領域關乎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也需要統籌考慮。
徐彬:圍繞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在以下方面進一步強化基礎支撐能力:算力方面,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堅創新與使能軟件生態培育,加快超大規模智算集群技術突破和工程創新,降低智算使用成本;數據方面,完善適配人工智能發展的數據產權制度,促進數據開放使用,支持發展數據標注、數據合成等技術,持續加強人工智能高質量數據集建設;算法方面,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包括人工智能與腦科學融合創新,支持多路徑技術探索和模型基礎架構創新,積極推動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創新協同發展。此外,還要加快打造開放、安全、可持續的開源生態,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探索開源新模式,打破技術壁壘,推動模型、工具、數據集等開放共享,幫助縮短技術創新周期。
人工智能是戰略性領域,發展難度大,競爭激烈,需要各類創新要素向人工智能領域集中匯聚。在人才方面,要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力度,超常規構建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頂尖人才密度,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更好發揮領軍人才作用,支持企業規范用好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方式引才留才用才。在資金方面,加大人工智能科技創新、應用創新項目支持力度,培育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應該是造福全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面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體系加速構建的趨勢,我國應如何在保障自身技術安全與發展利益的同時,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人工智能包容普惠發展?
余曉暉:人工智能在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提升民生福祉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對于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提振作用,是當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有著清晰的主張和務實的考慮,可概括為:普惠共享、合作共治。一方面,堅持智能向善、推動普惠共享。我國堅持發展與安全并重的人工智能發展路徑,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充分體現大國責任,主張把人工智能作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關注發展中國家需求,通過廣泛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讓各國平等參與智能化進程,推動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構建開放共贏的國際人工智能生態。另一方面,加強國際交流,推動合作共治。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的交流和治理工作,凝聚各國共識,形成扎實可靠的合作機制。廣泛開展人工智能應用國際合作,塑造全球人工智能規則制定權、技術話語權引領力,為彌合全球智能鴻溝作出中國貢獻。
徐彬:實現“人工智能+”深度賦能和廣泛應用,離不開開放共享的全球發展生態。只有通過數據共享、技術開源、人才合作、產業鏈協同,才能激活人工智能應用創新活力,促進包容增長。同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開展人工智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國協同聯動,共商治理經驗,共享治理成果。一是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合作。構建面向全球開放的開源技術體系和社區生態,強化算力、數據、人才等領域國際合作,促進技術普惠和成果共享。二是推動人工智能應用創新。面向全球智能化發展需求,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合作。可圍繞智慧農業、智慧園區、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因地制宜打造符合本土特點的應用生態。三是共建人工智能治理體系。發揮聯合國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化與國際組織、專業機構等交流合作,加大人工智能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標準供給,構建各國廣泛參與的全球治理框架,推動智能向善向新發展。
記者:感謝各位專家接受我們的采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