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會現場。人民記者 孫博洋攝
人民網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孫博洋)19日,《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底我國發布國家標準43027項,強制性標準2117項。
具體來看,截至2022年底,我國共批準設立73類行業標準,備案行業標準共78431項;備案地方標準共61969項;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累計公布51078項團體標準;共有402284家企業通過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自我聲明公開標準2621816項,涵蓋4358182種產品。
《中國標準化發展年度報告(2022年)》。人民網記者 孫博洋攝
《報告》還顯示,2022年,新成立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35個,截至2022年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共1319個。同時,2022年,各地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項目500個,截至2022年底,各地開展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共計7723個。
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表示,標準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與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在引領產品質量提升、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標準化與科技創新正在深度融合。據肖寒介紹,截至2022年底,我國設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近30個,科技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的比率不斷提高,預計到2025年,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研究成果的比率達到50%以上,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效能不斷釋放。
同時,市場主體標準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肖寒表示,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團體標準供給旺盛,2022年社會團體在全國團體標準信息平臺上公布17675項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化活躍度持續提升,2022年企業在企業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聲明公開47萬多項標準,反映出企業生產經營能力不斷增強,發展信心和發展狀況在持續改善。
二是企業標準“領跑者”引領性顯著提高,截至2022年底,共有1679家企業的2856項企業標準成為“領跑者”,通過高水平標準引領,增加中高端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支撐高質量發展。
三是企業標準化發展意識更加主動。截至2022年底,全國有30個省市223個市(區)、5萬多家企業瞄準國際國內先進標準開展對標達標活動,累計發布對標結果11萬多個,涉及1800余類產品和服務門類;重點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主要消費品標準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達到95%。
《報告》指出,下一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將著重加強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著重加強推動高質量發展標準體系建設,加大新興技術領域標準研制力度,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織密筑牢標準安全網,強化民生領域標準供給。
二是著重在標準化“兩端”發力,推進標準與科研的互動,加強標準實施信息反饋和監督檢查,健全覆蓋政府頒布標準制定實施全過程的追溯、監督和糾錯機制,提升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程度。
三是著重加強地方標準化協同推進力度,改變地方標準化工作發達地區水平高、欠發達地區水平低的不平衡現象,發揮先進標準引領帶動作用,以標準化水平的整體提供促進共同富裕。
四是著重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制定實施標準制度型開放的指導意見,加強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體系兼容,營造外資企業依法參與標準制定的公平環境,加強“一帶一路”標準聯通,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以高標準促進高水平開放。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