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要證明流動性陷阱是否存在,先要弄清流動性陷阱的具體含義。
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個概念,是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接近零利率),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人們寧愿持有流動性最好的貨幣,也不愿投資和消費,致使擴張性貨幣政策無法刺激銀行放貸、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貨幣政策失效。
若按照嚴格的定義,應該說中國尚未陷入流動性陷阱。流動性陷阱的前提是利率接近零,從短端利率看,即使隔夜拆解利率上周降到近1%的歷時低點,但離零利率仍有一段距離,而一季度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仍在6.78%的高位,說明繼續降低利率的空間和必要性都存在,降息、降準等貨幣政策操作的作用仍可發揮,貨幣政策尚未落入失效的悲觀境地。
不可否認的是,中國已出現流動性陷阱的苗頭。雖說利率還有下降的空間,貨幣政策也未失效,但央行近一年來利用多種工具為市場注入流動性、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效果卻有限。
由于貨幣政策機制傳導不暢,大量流動性淤積金融體系,銀行惜貸情緒濃厚和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致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依舊高企。根據央行公布的《2015年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截至一季度末,一般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僅比上年12月下降0.15個百分點;而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在三次降息后已累計下降0.71個百分點。降息、降準等操作的效用在遞減,已逐漸成為業內共識,有業內人士調侃稱,“央媽的愛能觸及短期利率,卻對長期利率的下降鞭長莫及”。
近日有傳聞稱,央行正考慮實施收短放長的中國版“扭曲操作”,以降低長期利率。但能有效拉低長期利率的難度系數絕對不低,畢竟實體經濟融資利率的高低,與經濟的好壞密切相關。而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重要原因,也是人們對經濟前景預期不佳的悲觀預期。
消除人們的悲觀預期是捋順后續一連串問題的基礎,政府所發揮的作用必不可少。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好在宏觀調控的思路已逐漸清晰:短期靠基建投資讓經濟平穩軟著陸;中長期則通過國企改革、鼓勵大眾創業創新等激發經濟新活力。相信“發動機”重新轉起來之后,貨幣政策的源頭活水可以流向實體經濟。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