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普華永道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和2016年,中國內地及中國香港企業檢測到的信息安全事件平均數量高達2577起,與2014年相比上升了969%。360、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以及公安部、工信部下屬機構的監測數據同樣令人吃驚:2016年監測到的企業信息安全事件數量已超過萬起,較2014年增長了近十倍,且這些安全事件均給企業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
據介紹,目前監測到的企業安全事件僅是冰山一角。公安部和360公司的安全專家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針對企業信息安全的攻擊或犯罪,并不會馬上顯現,有些特定的攻擊方式會潛伏數年之久,而目前監測到的多是已顯現出危害或已發現攻擊痕跡的企業信息安全事件。因此,實際上企業遭受攻擊的數量要遠高于目前各類企業和機構所監測到的數據。
根據上述公司和機構的監測數據估算,目前我國因信息安全事件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每年達百億元之巨。“這并非危言聳聽。”360安全專家裴智勇博士表示,2016年僅360監測到的企業信息安全事件就超過1萬起,并且每一起給企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都超過了100萬元。裴智勇認為,由于針對企業的攻擊多數具有隱蔽性,在給企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的同時,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造成其他意想不到的傷害。因此,他認為各類信息安全事件給企業造成的真實損失遠遠超過百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監測數據還顯示,近年來金融、互聯網、工業企業遭到攻擊的數量明顯增加,已經成為黑客和不法分子攻擊的主要對象。一家國內銀行管理層人士告訴記者,在2010年前后,國內銀行IT系統就曾監測到了針對性的攻擊行為。另外,新型APT(高級持續威脅,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攻擊數量近年來呈快速上升趨勢,這意味著包括銀行在內的國內金融機構,正進入信息安全高危期。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遭到攻擊,更換系統對于國內銀行來說將是一筆巨大開支。不僅如此,數以億計的賬戶信息,也有可能受到威脅。如果儲戶認為錢存在銀行不再安全,對于銀行和金融機構而言,將是致命的打擊。”
360公司提供給《經濟參考報》的調查報告顯示,早在2004年就發現了針對國內金融機構進行攻擊的不法組織,這一組織針對國內金融機構的各類攻擊已持續了12年,并且攻擊頻率從2012年開始明顯提高,其主要攻擊對象為基金、證券、保險、理財和資產管理等多種類型的國內金融機構,還包括一部分的個人股民。
除金融機構外,上述調查報告還顯示,互聯網和工業企業近年來也成了被攻擊的重點對象。目前,部分國內互聯網企業已被曝光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攻擊,而工業企業遭受攻擊的案例也在快速攀升。裴智勇表示,由于金融、互聯網和工業企業一方面服務于廣大用戶,另一方面又和經濟運行息息相關,因此很容易成為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
部分機構預測,由于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應用,以及我國加速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未來我國企業的信息化程度將越來越高,但相應的風險也可能進一步提升。360公司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有36個境外APT組織持續對國內企業和機構進行了攻擊,而在幾年前,這一數字還只是個位數。此外,普華永道等第三方機構的調研數據表明,目前國內多數企業對可能發生的信息安全攻擊,還沒有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部分采取了防護措施的企業投入也十分有限,僅能應對一些技術水平較低的攻擊,而對針對性的攻擊或者APT等更為復雜的攻擊,無法進行有效防護。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