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數十年深耕,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實現了從追趕到并跑、從跟跑到部分領跑的跨越,不僅以雄厚產業規模撐起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硬核”支撐,更以先進技術裝備筑牢生態環保產業發展根基。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供需兩端精準施策,以政策“組合拳”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推動環保裝備制造業向著萬億級產業目標加速邁進。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名譽會長、專家委員會主任王亦寧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意見》的出臺不僅是對行業四十年發展成果的系統總結,更是面向“雙碳”目標的戰略部署,將推動環保裝備制造業向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深度融合的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
政策賦能:打開行業發展新空間
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歷經四十年發展,已形成技術基本自主可控、門類齊全的產品體系。在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支持下,行業用三十余年時間完成了近百年遺留污染問題的治理,突破了多項國外未涉足的技術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數據顯示,行業總產值從2011年的2700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9200億元,年平均增速達10%,主要領域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需求,更具備出口國際市場的技術實力。
《意見》的出臺正是基于行業發展的現實需求與戰略機遇。王亦寧分析,當前行業面臨傳統工藝與綠色低碳要求的差距、企業“大而不強”“小而不專”的結構矛盾,以及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迫切需求。《意見》從國家層面引導加強全產業鏈自主可控、加大創新能力建設、推進傳統裝備降碳改造,通過政策組合拳構建行業新增長引擎。例如,在大氣污染治理領域,我國超低排放技術、電/袋除塵技術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水處理領域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固廢處理成套裝備實現自給自足,日處理1000噸的大型垃圾焚燒爐已能自主生產。
北京中科國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該《意見》強調的核心技術攻關與高端裝備供給,為公司在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領域的研發提供有力支持,加速關鍵技術突破。同時,伴隨“雙碳” 目標推進,鼓勵環保裝備在重點行業應用,有效擴大了市場需求。其中,完善標準體系和質量監管的要求,則有助于優化行業生態,鞏固公司作為技術領先企業的市場地位,同時綠色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了融資成本,推動產線智能化改造與產能擴張。
政策的持續發力為行業注入穩定預期。自2011年以來,工信部先后發布《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文件,此次《意見》進一步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通過建立優秀裝備推薦清單、支持企業"走出去"等舉措,形成"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創新突破"的良性循環。
北京中科國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為響應《意見》“推動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轉型” 要求,公司已制定系統性數字化轉型戰略,通過建設智能化生產線、搭建數字化工廠管理平臺實現智能制造升級;開發環保裝備物聯網平臺,提供遠程運維與預測性維護服務;運用大數據與 AI 技術優化裝備性能;研發低碳環保新材料與新工藝促進綠色化協同。未來,公司將持續加大數字化投入,深化產學研合作,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全力推動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標準重構:用戶評價體系引領優質供給
《意見》提出,探索建立以用戶評價為基礎的優秀環保裝備推薦清單,這一創新舉措直指行業"低端擁擠、高端缺失”的結構性矛盾。當前,我國環保裝備市場90%以上為中小企業,同質化競爭導致"價格戰-低利潤-弱研發"的惡性循環,先進技術裝備推廣遇阻。王亦寧指出,用戶端對優質裝備有強烈需求,但低價競爭、地區保護等因素使其難以獲取客觀信息,推薦清單的建立將通過"優質優價"的采購導向,打破市場失靈。
構建科學合理的用戶評價標準需兼顧普適性與靈活性。《意見》鼓勵用戶綜合性能、效率、能耗、水耗、壽命、運維等多維度指標,優化評標規則。行業協會等第三方機構將從重點領域大型用戶入手,選擇代表性產品和核心配套件,組織產學研用協結合的評價體系,通過試點逐步推廣。例如,在污水處理領域,可針對不同規模的市政污水廠和工業廢水處理項目,制定差異化的評價指標;在大氣治理領域,區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工業窯爐治理等不同場景的技術要求。
這一機制的建立將推動行業技術迭代加速。以江蘇、浙江等地的環保裝備企業為例,其研發的磁介質混凝沉淀設備、金屬間化合物膜過濾材料等產品已填補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通過用戶評價體系的引導,這類優質裝備將獲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倒逼中小企業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形成"高端引領、中端協同、低端轉型"的產業格局。
出海破局:政策護航開拓國際新藍海
我國環保裝備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2022年全球環保產業產值中,中國占比達23.8%,位列全球第二。2024年,環保裝備出口交貨值達420億元,同比增長7.7%,遠高于行業總產值增速。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煙氣處理、水處理、固廢處理等裝備出口穩步增長,但同時也面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風險,以及低端產品"內卷"競爭的挑戰。
《意見》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系統性政策支持。鼓勵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建立全球創新網絡;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話語權;加強國際交流,拓展市場渠道。王亦寧建議,企業借鑒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經驗教訓,利用出口信用保險、跨境金融服務等政策工具,提升風險應對能力。例如,在東南亞市場,我國水處理裝備因性價比優勢備受青睞,但需關注當地環保標準的差異;在歐洲市場,需突破技術認證壁壘,以高端裝備參與競爭。
技術創新是海外市場競爭的核心支撐。以貴州沃頓科技為例,其生產的反滲透膜產品銷往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持續研發投入保持技術領先。《意見》提出的“揭榜掛帥”“中試平臺”等政策,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動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走向國際,從“產品出口”向“技術輸出”“標準輸出”升級。
布局優化:協同發展破解區域失衡難題
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呈現明顯的區域集聚特征,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區域及沿長江發展軸聚集了70%以上的大型企業,江蘇、浙江、山東、廣東四省貢獻了全國近60%的營業收入。這種集聚模式在帶來規模效應的同時,也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王亦寧指出,東部地區憑借資金、人才、技術優勢成為產業高地,而中西部及東北地區雖擁有能源、人力成本和工業基礎優勢,但發展相對滯后。
《意見》的出臺為優化產業布局提供了政策契機。近年來,四川成都環保裝備新興工業化基地快速崛起,中建環能的磁介質混凝沉淀設備、成都易態科技的金屬間化合物膜材料等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江西形成"一核六區”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業集聚區;東北地區"一重"的大型煙氣超低排放成套裝備實現批量化生產。這些案例表明,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具備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的潛力。
未來優化布局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東部地區應聚焦高端裝備研發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鞏固技術領先地位;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可依托能源資源和工業基礎,吸引先進企業落地,打造特色產業集群。例如,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可布局水處理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在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中,重點發展填補空白的大氣污染治理裝備。通過"東部引領、中西協同"的模式,形成全國范圍內更均衡、更協同的發展格局。
《意見》的發布,標志著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進入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低碳為特征的新階段。從污水處理到大氣治理,從固廢處理到生態修復,環保裝備作為污染防治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其高質量發展將為"雙碳"目標實現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王亦寧表示,面對新賽道新需求行業需以《意見》為指引,加快開發節能低碳新裝備新工藝,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國際競爭力。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創新活力充分激發,中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必將在全球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