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指導,中物聯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主辦,上海卓鋼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承辦的、以“AI驅動變革,數智引領互聯”為主題的“2025第十四屆中國鋼鐵物流高峰論壇”,在上海隆重舉行。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陳雷鳴應邀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題為《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發展的驅動與展望》的主題演講。
陳雷鳴表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影響全球政治、經濟發展和鋼鐵行業發展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必須與時俱進,認清現實,重構供應鏈的新形態、新生態。
數字化供應鏈將改變我們對行業與未來的認知,是對傳統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一次深刻變革。我國經濟已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很多技術已經全球領先,讓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成功轉型。
鋼鐵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構建數字化供應鏈——將改變我們對行業與未來的認知,是對傳統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一次深刻變革。
陳雷鳴對數字化的概念進行了解讀:數字化是指將物理世界中的信息、流程、對象或服務通過數字技術轉換為數字形式,并利用數據驅動的方式重構業務模式、優化運營效率及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其本質是通過技術手段(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將傳統業務活動轉變為以數據為核心的可分析、可交互、可智能決策的數字化體系。
他進一步闡述了“數字化供應鏈”的概念∶數字化供應鏈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對傳統供應鏈進行系統性改造和優化,通過實時數據采集、分析、共享與智能決策,實現供應鏈全流程(計劃、采購、生產、物流、交付、回收等)的透明化、協同化、自動化和高效化。其核心目標是通過技術賦能,提升供應鏈的敏捷性、彈性、成本效益及客戶體驗,同時降低運營風險。
陳雷鳴指出了數字化供應鏈的主要特征:一是數據驅動與智能化。數字化供應鏈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實現全流程數據的實時采集與分析;二是網絡化協同與生態整合。數字化供應鏈突破了傳統鏈式結構的局限,形成多方參與的網絡化協同模式;三是流程自動化與柔性化。自動化技術(如智能倉儲機器人、RFID標簽)的應用顯著提升供應鏈效率,柔性化則體現在快速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四是可追溯性與風險管理。通過物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企業可實時追蹤產品從原料到交付的全流程,確保質量與安全(如DHL的跨境物流監控)。數字化供應鏈通過仿真推演和實時監測,提前識別風險;五是客戶導向與體驗優化。數字化供應鏈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通過數據分析提供個性化服務。此外,簡化交易流程提升了客戶體驗。
數字化供應鏈的五大核心特征——數據驅動、網絡協同、自動柔性、可追溯性、客戶導向——共同推動企業實現降本增效與敏捷響應。未來,隨著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的深化應用,供應鏈將進一步向智能化、生態化方向演進。
陳雷鳴還深入分析了“鋼鐵現代供應鏈”的定義和內涵。他指出∶鋼鐵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其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的必然選擇,更是應對產能過剩、綠色轉型、全球化競爭等挑戰的戰略性舉措。
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核心意義與作用包括∶全鏈路效率提升與成本優化;增強供應鏈韌性與風險應對能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與可持續發展;重構產業生態與價值網絡;全球化競爭與市場拓展;驅動行業創新與長期競爭力等。
在談到“數字化供應鏈的戰略價值”時,陳雷鳴指出∶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構建,本質上是一場“數據重構生產力”的革命,其意義遠超技術工具的應用,而是通過數據貫通、算法驅動、生態協同,實現三大戰略躍遷∶從“規模經濟”到“范圍經濟”:通過柔性生產與精準服務覆蓋長尾需求;從“資源依賴”到“數字賦能”:以數據替代部分資源投入,突破傳統增長瓶頸;從“行業競爭”到“生態競合”:以開放協作重構產業價值分配規則。
這一轉型將推動鋼鐵行業從“高能耗、重資產、周期性”的舊范式,向“高效、綠色、智能”的新范式進化,是一場商業模式深度和徹底的變革,同時也是我國鋼鐵行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產品、倉儲、物流、服務等的全新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組織架構、推動戰略轉型、重組資源要素、提升業態水平、重構科學模式的關鍵之所在,也是行業走出低谷、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徑。
在對“構建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驅動路徑”的解讀中,陳雷鳴強調∶構建鋼鐵數字化供應鏈是傳統鋼鐵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需從技術應用、流程優化、生態協同等多維度推進。具體驅動路徑可分為以下六大方向:
一是技術賦能:構建數據驅動的智能底座,包括物聯網與5G技術、大數據與AI算法 、區塊鏈與云計算;二是平臺生態,包括整合資源與協同網絡,構建綜合交易平臺、網絡化協同生態;三是流程重構,包括全鏈條自動化與柔性化,生產流程智能化、 物流與倉儲優化;四是數據治理,包括從孤島到決策支持,數據集成與共享、智能化分析與預測;五是綠色低碳技術與模式雙輪驅動,包括節能減排技術應用 、循環經濟模式創新;六是生態賦能,包括政策與產業鏈協同 ,政府與產業政策支持、產業鏈深度協作等。
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驅動路徑需以技術為基、數據為核、協同為綱、綠色為魂,通過平臺化整合與智能化升級,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鏈條價值重構。
陳雷鳴還對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發展進行了展望。他指出∶在全球經濟格局重塑、低碳轉型加速與技術革命深化的多重驅動下,鋼鐵行業的供應鏈正經歷一場從“物理實體”向“數字生態”的躍遷。這一變革不僅是對傳統生產與流通模式的顛覆,更是對產業價值邏輯的重構。
鋼鐵行業數字化供應鏈的未來發展將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業需求,通過重構生產模式、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運營效率,實現全鏈條智能化、綠色化、全球化。
一是技術集成與智能化升級,包括數字孿生與元宇宙融合、 區塊鏈技術深化信任機制、AI驅動的自主決策;
二是綠色低碳與循環經濟,包括碳足跡全鏈路追蹤、短流程煉鋼與清潔能源替代、循環經濟模式創新;
三是生態協同與全球化布局,包括平臺化資源整合、全球供應鏈網絡構建 、跨行業協同創新;
四是智能物流與柔性交付,包括無人化配送網絡、動態路徑優化與共享運力 、應急供應鏈韌性提升;
五是數據治理與基礎支撐,包括標準化數據體系建設、復合型人才培養、安全與隱私保護升級;
六是政策驅動與產業協同。 國家戰略引領目標是2025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預計到203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達到80萬億,2035年進入全球數字化前列;
七是突破地域與全球腦網絡。5G、衛星通信與邊緣計算技術的融合,使得跨國供應鏈實時協同成為可能。這種“全球腦網絡”將突破地理邊界對供應鏈的限制,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數字產能池,搭建更廣闊的全球鋼鐵數字化供應鏈體系。
陳雷鳴特別強調∶盡管前景廣闊,但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發展仍需突破多重壁壘。一是技術壁壘:工業數據標準的統一、邊緣計算與云端的算力協同、量子計算對超大規模優化的支持;二是組織壁壘:傳統科層制向敏捷組織的轉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跨企業數據共享的利益分配機制;三是認知壁壘:從“技術工具論”到“生態戰略觀”的思維升級,理解數字化不是局部優化而是系統革命;四是協同壁壘:鑒于企業自身的“商業機密”、上下游資源、客戶群體保護的自我意識,區域保護、貿易保護等問題的存在,上中下游供應鏈企業之間建立起信任關系、戰略協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跨區域、跨國之間會更難;五是安全與隱私壁壘:加強數據安全防護,建立行業級數據共享規范;六是人才缺口壁壘:需培養兼具鋼鐵專業與數字技能、AI技術等復合型人才,支持企業創新。
陳雷鳴表示∶數字化供應鏈——數字文明時代的鋼鐵新范式,我們要對鋼鐵數字化供應鏈的發展充滿信心。未來的鋼鐵數字化供應鏈,本質上是一場“數字生產力”對傳統工業范式的革命。它不僅是效率提升的工具,更是重構產業文明形態的基石;當每一座高爐、每一條鐵路、每塊鋼材都成為數據網絡的節點,鋼鐵行業將超越物理世界的限制,在數字空間中孕育出無限可能;這場變革的終點,或許是一個“鋼鐵即服務”的新世界——在這里,物質生產與數字智能深度融合,硬核制造與柔性服務交相輝映,人類工業文明由此邁入更高維度。(001)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杭州高達軟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