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和建筑業是相互促進的命運共同體:鋼鐵為建筑撐起了錚錚鐵骨,建筑又為鋼鐵打造了展示舞臺。兩者既并肩發展,也面臨著相似的挑戰。”1月11日,中國建筑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鄭學選在產業鏈合作與發展專題報告會上指出,“兩個行業之間以及建筑企業和鋼鐵企業之間都需要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擁抱更加美好的明天。”
鄭學選在演講中介紹了中國建筑集團的基本情況及發展歷程,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建筑業發展趨勢的看法,并詳細分析了中國建筑市場的發展趨勢和建筑企業未來的三大發展方向。
鋼鐵工業和建筑業相互促進
鄭學選表示,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在現代工業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建筑業和鋼鐵工業同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一起走過了極不平凡的光輝歷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由680億元增加到90萬億元,年均增長8%;中國的鋼材產量由15萬噸增加到9億多噸,年均增長13%;建筑業總產值由57億元增加至24萬億元,年均增長13%。“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鋼鐵工業和建筑業是一對攜手共進的親密兄弟;另一方面,鋼鐵工業和建筑業增長速度都高于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速。兩者既是中國經濟發展成果的受益者,又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鄭學選認為。
投身市場經濟 始終堅持“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鄭學選介紹,中建集團是我國投資建設領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一些成員單位的歷史可追溯至新中國誕生之初。2019年,中建集團居《財富》“世界500強”第21位、中國上市公司500強第3位、中國企業500強第4位。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建集團實現了從“任務靠分配、支出靠供給”的傳統國企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的轉變。“在游泳中學會游泳”,這是中建集團投身市場經濟所始終堅持的。總結起來,中建集團改革發展的主要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市場為大。中建集團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經營理念,堅定追求有盈利支撐的規模增長,發展出一套完備的市場化運營機制;堅定不移開展差異化競爭,果斷推行“大市場、大業主、大項目”的市場策略,主攻高端、兼顧中端、放棄低端。
二是堅持主業為基。多年來,中建集團始終堅持不斷做強做優做大公司的主業。房屋建筑是主業中的主業,全力推動其保持領先地位,始終做技術的引領者、品質的代言人;積極完善統分結合的經營體系,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業務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中建集團不斷強化房地產業務優勢,落實“房住不炒”,堅持穩健經營,重點發展住宅開發業務,穩步增持運營資產,持續探索新型業態,始終保持效益領先、品牌領先和規模靠前的態勢。
三是堅持人才為本。中建集團實施“專業化、職業化、國際化”的人才策略,系統規劃和建設競爭力一流的人才隊伍;推進職業經理人制度,推動農民工向現代建筑產業工人轉變,并對國內優秀人才全面出海和海外人才吸納等多個方面進行了長期探索。
四是堅持創新為要。中建集團依靠科技創新提升生產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推進綠色建造、智慧建造、建筑工業化三大方向科研工作,催生出眾多創新成果。通過模式創新優化生產關系,中建集團著力推動縱向一體化拓展,實現了從“單一建樓”向“綜合建城”的不斷升級。
建筑業發展過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建筑業面臨著什么挑戰?”鄭學選表示,當前,我國建筑業發展態勢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這些改變的背后是有著強烈的時代背景和特點的,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一是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帶來的影響。中國經濟同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建筑業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將更加錯綜復雜。
二是建筑業生產模式的轉型壓力。隨著我國人口增長率的下降與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建筑業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招工難,尤其是出現以缺乏技術工人為主要特征的“結構性短缺”。此外,大規模建筑工業化、智慧建造、綠色建造雖然經過幾年的探索和發展,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完全成熟。面對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技術引領的新一輪產業革命,建筑業面臨著生產模式轉型的巨大壓力。
三是綠色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傳統建筑業也是污染大戶,其中建筑垃圾、建筑揚塵和建筑噪聲是城市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另外,建筑業的資源消耗居高不下,因此,建筑業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真正的綠色建造迫在眉睫。
有挑戰也有機遇。從房建市場來看,短期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城市更新、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和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未來,城鎮化進程將為房建業務帶來持續發展動能。按照國家城鎮化發展規劃,預計203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接近10億人,房屋總建筑面積需求為800億~900億平方米,目前尚有較大缺口,市場發展空間仍然較大。
從基建市場來看,中央強調,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重大戰略性項目規劃實施。在重點領域上,如自然災害防治重大工程、農村公路和水利等設施,以及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將帶來較多的市場機遇。在區域戰略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雄安新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等蘊含著廣闊的基建空間。此外,政策效應也為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
建筑業未來發展方向
鄭學選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筑業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大而不強也是客觀事實。未來建筑業或建筑企業應該做到“三個更加”。
一是經營布局要做到更加全球化、區域化。隨著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中國建造必然要走出國門、成為又一張閃耀全球的“中國名片”。建筑企業要持續發力國際市場,全面提升競爭實力,運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參與全球競爭。
二是業務模式要做到更加一體化、專業化。這在客觀上推動建筑企業必須形成一體化能力,具備為項目全生命周期提供一攬子服務的本領。
三是生產方式要做到更加智慧化、工業化。建筑企業應加強智慧建造技術的研發應用,尤其要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在智慧設計、智慧工地、智慧企業等領域重點發展、打造優勢。同時,要積極搶抓建筑工業化的機遇,特別是注重發揮鋼結構在建筑工業化中的作用,這也將為鋼鐵工業發展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我們希望能夠與鋼鐵企業一道搶抓發展機遇,攜手共進,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持續貢獻新的、更大的力量。”鄭學選表示。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