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2021年一季度以來,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不確定性仍然存在。面對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經濟狂風暴雨、驚濤駭浪時,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運行質量進一步提升。從2021年一季度的18.3%到上半年的12.7%,三季度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4.%,GDP同比增速雖然回落,但中國經濟的復蘇勢頭不變、發展信心不變、改革政策定力不變。
復蘇勢頭不變
2021年第三季度,我國宏觀經濟受局部疫情、汛情影響出現小幅波動,國民經濟數據觸及年內低點,第三季度宏觀經濟修復邊際速度為2020年下半年全國新冠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生產生活開始復蘇以來的新低。總體來看,2021年第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按去年同期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9%。與2019年第三季度可比5.9%的兩年等值增長速度情形相比,我國2021年第三季度生產總值規模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98%左右,第二產業增加值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100%左右,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已經恢復至疫情前的95%左右。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8.9%,兩年平均增長4.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1%,兩年平均增長3.9%;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3.7%。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3.9%,利潤同比增長49.5%,兩年平均增長19.5%。
值得關注的是, 9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則重回擴張區間,達到53.2%,高于上月5.7個百分點,升至臨界點以上,鐵路運輸、航空運輸、住宿、餐飲、生態保護及環境治理等服務業恢復明顯。尤其是受疫情、汛情沖擊最嚴重的文化領域,相關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42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8%,兩年平均增長10.0%,比2019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還加快2.4個百分點。這些經濟數據都充分說明我國經濟復蘇勢頭并未發生根本性轉變。
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8%,高于6%以上的預期目標。盡管第三季度增長放緩,但東北財大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下稱課題組)認為,中國經濟仍能實現年初制定的全年增長目標。
發展信心不變
由課題組開發的中國宏觀經濟景氣預警系統顯示,2021年第三季度,雖然我國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出現回落,除價格指數以外,其他經濟景氣領先指數與一致指數普遍于6月見頂回落到100基線以下,但各指標領先指數與一致指數8月較7月的邊際下行速度有所放緩,表明我國宏觀經濟具有一定韌性。而且中國制造業PMI已連續18個月保持在50%的臨界點之上的擴張區間,彰顯中國經濟持續穩健復蘇態勢。9月份,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均保持在60%以上,消費品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高于56%,三大行業的采購量指數均較上月上升超過0.5個百分點,表明企業對后市預期保持樂觀。
而作為我國經濟增長長期驅動力的創新能力和水平也不斷提升。國家統計局《中國創新指數研究》課題組發布了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顯示,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42.6,比上年增長6.4%;在4個分領域的21個評價指標中,有19個指標指數與上年相比有所提高,其中,勞動力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數指數、理工科畢業生占適齡人口比重指數、享受加計扣除減免稅企業所占比重指數、每萬名R&D人員專利授權數指數、每百家企業商標擁有量指數、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技術市場成交額指數等6個指標指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這表明,創新動能加速釋放,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根本驅動力的改革充分發揮了突破和先導作用。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圍繞暢通經濟循環深化改革,圍繞擴大內需深化改革,圍繞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改革,圍繞推動全面綠色轉型深化改革,最終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推動我國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基于此,課題組利用國際前沿的預測模型預測我國經濟增長結果顯示,全年實際GDP同比增長8.04%。全年增速預測也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的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增長8%相一致。這個速度不僅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高于主要經濟體的增速,這也說明中國經濟具有強勁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
改革政策定力不變
2021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穩定復蘇,國內外對我國經濟發展均保持強勁信心。我國實施的“六穩”、“六保”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財政部的積極財政政策、央行的穩健貨幣政策以及其它政府部門的宏觀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應對,并始終保持在正常區間。
2021年第三季度,我國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遵循2020年 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急轉彎”的總體要求,積極的財政政策積極有為,財政收支運行平穩,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精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不變,注重宏觀政策的銜接,做好跨周期調節工作。下一步,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仍要保持穩定性、連續性。
面對疫情、國際環境以及內部戰略轉換和結構性調整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在總量政策上給予經濟主體額外的彈性和韌性。當前,宏觀經濟政策不能簡單地從疫情期間非常規的擴張政策,直接退出到常態化,要以跨周期視角去解決我國經濟社會中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用“硬措施軟著陸”的方式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目標與手段的關系,保持宏觀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和科學性,避免相關政策疊加。
此外,還應該統籌提升能源安全供應,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加快推動東西部資源優勢互補,持續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調整;要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建立各級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以權責發生制為重點,將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逐步納入資產負債總額中,及時甄別、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應對居民儲蓄率持續下降趨勢,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逐步形成適應我國發展水平的儲蓄消費水平;抓好黨中央、國務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實,加強正面引導,穩定市場預期與信心。
最重要的是,繼續、穩步落實和推進高水平自立自強改革、暢通經濟循環改革、擴大內需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改革以及全面綠色轉型改革等改革戰略措施,以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