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山南麓,到渤海之濱,率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鋼完成了史無前例的搬遷調整,實現了一場從“山”到“海”的跨越。曹妃甸昔日的荒涼灘涂上,一座鋼鐵“夢工廠”迅速崛起。轉型升級后的首鋼京唐公司點燃創新爐火,鍛造“首屈一指的鋼”,成為拉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海上新首鋼,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立下標桿,更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寫下生動注腳。5月初的一個周末,首鋼京唐公司煉鋼工郭佳寧踏上從北京市石景山區到唐山市曹妃甸的班車。從石景山區到曹妃甸,路程全長220公里,班車要開4個小時。12年來,作為首鋼“雙城大軍”的一員,郭佳寧每周都在這條線路上往返,早已習慣了這樣的“雙城”生活。2001年,郭佳寧從首鋼技校畢業進入首鋼第二煉鋼廠,在爐下工崗位練就肉眼看炭花、看鋼樣兒的本領,成了班組里的“多面手”,很快越過巡檢工和搖爐工的崗位,破格成為一名煉鋼操作工。那會兒的首鋼老廠,生產工藝與現在比堪稱“原始”——工人們需要頂著撲面的熱浪,端起測溫槍和取樣勺伸進爐口測溫取樣,哪怕煉鋼工練就“火眼金睛”,判斷失誤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而在鋼廠之外,企業發展和首都環境、產業結構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也就是在郭佳寧進廠的2001年,首鋼迎來重大轉折:北京申奧成功,綠色北京的發展要求讓首鋼搬遷勢在必行。200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首鋼實施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方案》,拉開了中國鋼鐵史上最大規模遷移的序幕。時代的巨輪滾滾向前,首鋼自身也急需開辟新的發展空間,于是將目光投向了有著大型深水港建設條件的曹妃甸。荒涼的灘涂上,首鋼人開啟了二次創業,曹妃甸小島很快崛起一片新鋼城。短短3年,錯落有致的現代化廠房,自動化的生產設備,花園式廠區,簇新的宿舍樓、餐廳等生活設施,雙向四車道的便利交通全部建成。2009年5月,首鋼京唐公司1號高爐鐵水出爐,首鋼在曹妃甸啟動試生產。“從北京到河北,并不是簡單的搬遷,設備和工藝全都是新的!”來到首鋼京唐后第一次站在300噸大型轉爐前,郭佳寧看呆了:這比首鋼老廠的210噸轉爐大了一圈,5個大型轉爐的數量也比老廠多了兩個!新廠房、新設備、新目標。“肉眼看炭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郭佳寧把自己當成了新人,一切從頭學起。為了鉆透國外鋼廠開發的“全三脫”(脫硫、脫磷、脫碳)煉鋼技術,他和班組里的老師傅、年輕人一起反復試驗,“突擊”大半年吃透煉鋼新工藝。在主控室里,數十張大屏幕直播著生產現場的每一幅畫面。忍受高溫炙烤的作業方式已成歷史,如今系統已能遠程監控操作全部生產流程,真正實現“一鍵煉鋼”。“首鋼搬遷曹妃甸,并非一般意義上的異地遷建,而是一次‘脫胎換骨’的產業革命!”首鋼京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以搬遷為契機,首鋼發展迎來海闊天空的新機遇。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非首都功能疏解拉開大幕。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首鋼以引領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感,進一步加快產業升級的探索。搬遷之前,老首鋼主打的產品是“面條”加“褲腰帶”,也就是螺紋鋼和盤條鋼,生產工藝相對簡單,市場競爭力不是很強。而在搬遷之后,經過十余年的科研攻關,首鋼京唐已經擁有汽車板、鍍錫板等“拳頭”產品。走進首鋼京唐生產現場,煉鋼、冷軋等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厚度堪比普通A4紙的鋼材源源不斷生產出來,最薄的只有0.07毫米。這就是首鋼人引以為傲的新名片——“蟬翼鋼”。薄如蟬翼、光似鏡面的“蟬翼鋼”,又被稱作“5G鋼”,主要用于5G基站信號接收器、信號發射濾波器、集成電路板的制造。“3年攻關,我們一直在突破極限,讓寬幅‘蟬翼鋼’厚度從0.11毫米降到了0.07毫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首鋼京唐公司鍍錫板事業部副部長莫志英自豪地說。10年前,他從另一家知名鋼廠辭職,來到了曹妃甸“另起爐灶”。在他看來,這里是最適合鋼鐵工人發揮聰明才智的“夢工廠”,他下定決心要在新崗位上做出一番事業。那時,很多企業都反饋高端超薄鋼材“蟬翼鋼”需求量大,國外進口產品價格高昂,希望能用上國產鋼材。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挑戰,擺在了莫志英團隊面前。“蟬翼鋼”極薄極寬的特性,對生產工藝要求極高,鋼質純凈度、厚度、張力控制的輕微波動,都可能導致斷帶或褶皺。作為“蟬翼鋼”全流程研發、生產的負責人,莫志英必須對煉鋼、熱軋、冷軋等各個主流程的300多個小工序、上千個質量控制點盡在掌握。“哪怕降低0.01毫米的厚度都非常困難,需要所有生產部門協同努力。”莫志英對此深有體會。在煉鋼環節,首鋼京唐煉鋼轉爐全爐碳氧積(衡量鋼水潔凈度的關鍵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先生產出230毫米厚、寬度1米的純凈板坯。到了熱軋和冷軋工序,板坯在多次軋制、退火中逐漸變薄。去年2月,首鋼“蟬翼鋼”厚度成功下探至0.07毫米極薄規格,標志著首鋼京唐高端產品制造能力再上新臺階。“蟬翼鋼”上市后受到國內外新能源車企、通信企業、食品企業的青睞,訂單如雪片般飛來。“蟬翼鋼”產品還成功進入文創領域,先后被制成北京冬奧會主題明信片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長城頌》明信片。在今年5月21日第四屆“國際茶日”上,“蟬翼鋼”制成的藝術茶罐文創產品登上國際舞臺,被作為官方禮品贈送世界各國嘉賓。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并就京津冀協同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時,唯一提到的企業就是首鋼,他指出:“首鋼搬遷到曹妃甸就是具體行動。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做下去。”
當年7月,京冀兩地簽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框架協議》,雙方決定在產業、交通等7方面不斷加強協同合作。依托京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首鋼深度融入協同發展“一盤棋”,加快打造京津產業轉移首選地、協同創新新基地、非首都功能疏解新空間,協同發展的示范引領作用愈發凸顯。數據顯示,自搬遷調整以來,首鋼在河北注冊企業81家,資產規模1947億元,有力帶動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提升。在首鋼的示范效應下,金隅供應鏈、京能鑫華源智能停車、建工市政鋼結構、城建重工新能源汽車等10多家北京市屬企業,華潤電力、國投港口、中鐵十六局盾構等10余家中央企業,以及廈門日上、常青股份、東邦綠建、三一重工等20多家上市企業及知名民企陸續成功落地曹妃甸并實現投產運營。曹妃甸港區水深港闊,為國際貨輪提供了天然的靠泊條件。來自五湖四海的貨船踏浪而來,載滿出口鋼材的貨船起航駛向遠方。作為入駐曹妃甸的首家龍頭企業,首鋼京唐帶動北京生產性服務業轉移到此,與鋼鐵業下游形成產業鏈,推動曹妃甸礦石港、原油港、煤炭港等港口群建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潮頭,勇當先鋒。“一開始附近都找不到吃飯的地兒,每天只能在路邊三輪車小販那兒買盒飯吃。”剛到曹妃甸工作時,莫志英每天看著沒車、沒人、少配套的街道,心理落差很大。現如今,小區門口就有醫院和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生活日漸便捷。隨著華北理工大學等高校搬遷到曹妃甸,很多學生畢業后直接到首鋼京唐工作,莫志英的團隊和高校展開科研項目合作也更加順暢。“有產業,有配套,有年輕人。”莫志英真切地感受到曹妃甸這片產城聯動宜居之地的日新月異,“大都市有的,如今這里都有。”從石景山到曹妃甸,新首鋼成為“山”與“海”之間一道獨特的風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