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前商業銀行供應鏈發展情況來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0階段
線下“1+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即“1”的信用支撐,完成對上下游眾多企業“N”的融資支持。線下供應鏈金融發展過程中遇到兩大問題,一是手續繁,傳統紙質資料審批,客戶須來回奔波銀行;二是貿易背景不易核實,操作風險高,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極易出現執行標準不一、管理不到位而導致的風險。
2.0階段
線上“1+N”。傳統線下供應鏈金融線上化,讓核心企業“1”的數據和銀行完成對接,從而讓銀行隨時能獲取核心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物流、倉儲、付款等各種真實的經營信息。線上供應鏈金融能夠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線協同,提高業務效率。
3.0階段
線上“N+N”。即當前供應鏈融資的發展趨勢,它顛覆了以供應鏈核心企業為紐帶的“1+N”融資模式,通過搭建平臺的方式,整合供應鏈環節的所有參與方,為其提供多維度的配套金融服務,供應鏈各參與方的訂單、運單、收單、融資、倉儲物流等交易行為都通過線上化處理。
傳統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成因分析
自2012年以來,在經濟下行、三期疊加的宏觀背景下,國內中小企業資金鏈緊張甚至斷裂,失信行為大幅上升,區域性風險顯現,一些大型企業甚至上市公司都出現了違約情況。面對復雜的外部經營環境,缺乏有效的風控手段導致業務高速發展中風險持續暴露,偽供應鏈頻發,不良率較高,業務規模大幅下滑。
經初步統計,傳統供應鏈融資風險成因主要是貿易背景造假、未實現資金閉環管理及個別核心企業增信不足等。其中,偽供應鏈風險占比超過70%。從商業銀行內部原因來看,主要表現為操作風險識別控制及防假反假手段缺失,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通過傳統人工調查手段難以識別貿易背景造假,如企業偽造買方公章、貿易合同、增值稅發票、倉單等;
二是貸后管理不嚴,導致回款路徑未能鎖定,應收賬款對應貨款資金被挪用;
三是未與核心企業簽訂供應鏈融資三方協議,或在協議中未約定核心企業增信條款等,加大了風控難度;
四是個別核心企業履約信用較差、經營劣變未被有效監測。從國內保理業務司法判例來看,風險成因結構也大致相同。
供應鏈金融與業務發展的匹配分析
從國內供應鏈金融服務現狀與市場需求匹配程度來看,主要存在著“三個錯配”。
一是供應鏈金融服務對象與核心企業需求錯配:
出于風險偏好的考慮,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圍繞核心企業上游供應商展開,主要以應收賬款保理業務為主,依托核心企業履約信用和付款能力,風險相對可控。對核心企業而言,往往更關心下游經銷商的融資服務,一方面希望通過供應鏈融資能夠扶持經銷商發展,健全銷售渠道;另一方面縮短下游賬期,加速資金回流,提高企業流動性,優化財務報表。但下游經銷商融資往往更依賴于經銷商本身的還款能力,即使以采購貨物質押或核心企業承諾回購、調劑銷售,對商業銀行來說控貨成本及信用風險都相對較高。
二是供應鏈金融目標市場與金融服務能力錯配:
從全產業鏈視角看,產業終端市場孕育著龐大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客戶資源。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核心企業,都希望供應鏈金融服務向產業鏈終端延伸,使金融服務覆蓋全產業鏈客戶。
但傳統業務模式下,核心企業提供的數據、信息往往只能覆蓋直接的上游和下游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具有較強實力的大中型企業,其自身也具有相對較高的議價能力,通常不愿意辦理供應鏈融資。而真正的多級供應商或經銷商又因為銀行缺乏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或風險控制手段,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是商業銀行與產業鏈核心企業優勢資源錯配:
商業銀行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專業的風控體系,而核心企業則依靠在產業鏈中的樞紐地位,掌握了整條產業鏈的貿易、資金、物流信息,擁有龐大的上下游配套企業。隨著金融脫媒加速和核心企業供應鏈經營意識的提升,核心企業紛紛自建財務公司、保理公司涉足供應鏈金融服務。
商業銀行與產業龍頭之間已經從簡單的合作伙伴轉變為合作競爭關系。核心企業往往更希望商業銀行成為資金渠道,而商業銀行關心的則是如何拓展客戶以及避免被“管道化”,如何平衡雙方核心利益訴求、實現合作共贏成為新的難題。
借助金融科技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應用,供應鏈金融市場主體也積極借助金融科技加速供應鏈業務轉型升級。如某集團聯合多家央企成立平臺,首次提出“云信”概念,將優質企業的信用轉化為可流轉、可拆分、可融資的創新型金融服務體系。某銀行創新“E信通”產品,利用互聯網技術在銀行業首個實現優質核心企業授信的可拆分流轉。某銀行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了押品的溯源和追蹤,提高了供應鏈的可視化程度,著手破解了商品質押監管的難題。
來源:分利寶訂閱號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