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超出市場預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8月5日在“老經濟與新動能:中國經濟增長趨勢”研討會上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觸底并開始轉入新增長平臺,下半年增長基本平穩,略有回落。
根據其分析框架,影響經濟運行主要有三種力量:不再直接進入下一生產過程的終端需求(GFP)構成長周期力量,過去七年經濟回落,主要是終端需求的結構性調整;生產性投資構成中周期力量;存貨變動則構成短周期力量。
劉世錦認為,目前處在一個終端需求初步企穩、生產性投資回升,存貨回落的再平衡過程。中國經濟有可能進入穩定增長期,其含義有二:一是脫離了長達七年的下行軌道,二是經濟波動幅度比以前明顯變窄。經濟增長可能呈現大L型底邊加上小W型的態勢。新平臺上的增長波動,更多是由相關指標的邊際變動引起的。
他預計,下半年增長基本平穩,略有回落,有可能是進入新平臺后的第一個回調期。如果回調幅度不深,新增長平臺將再次得以確認,中國經濟很有可能進入一個動能轉換、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較強的階段。
從中長期看,劉世錦認為,終端需求仍有一定的下行空間,并可能使新增長平臺重心下移。原因是房地產投資越過峰值后,仍有一定幅度的回升,這種由城市化進程中的結構性變動帶來的回升動力,將逐步減弱,進入增長1%或2%的新常態。基建投資的高點也已經出現,未來將是逐步回調的態勢,基建和房地產投資回落的底部均衡點還未達到,需要觀察。
此外,這一輪經濟走強的另一重要動因——出口,也已經達到高點,未來可能回落,與利潤走向相關性較強的進口,也會相應減速。
劉世錦預計,中國經濟從10%以上的高增長平臺轉向中速增長平臺,可能持續十年左右,潛在增速的平衡點將在5%-6%之間。
在增速換擋的過程中,增長的動能主要來自三方面:老經濟提升效率、新經濟擴張增長規模和前沿創新拓展增長可能性空間。
“要使大部分廣義上的老經濟煥發出新的增長動能。”劉世錦認為,這需要做好加法,即老經濟加上新體制、新機制、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這正是供給側改革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他建議從五方面來著手培育新動能,包括行政壟斷基礎產業領域的改革、開放、競爭;經濟轉型過程中通過企業分化而出現優勢企業成長;通過對外對內開放,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利用互聯網等新技術,帶動實體經濟優化配置、效率提升;通過前沿性創新,帶來增長潛能等。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