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往后,京津冀大氣治污要啃“硬骨頭”。
3月5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兩會新聞中心首場記者會上,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建)、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坦承大氣治污的難度:大氣污染治理確實進入了攻堅期,尤其是對北京而言,“一微克一微克摳”真是到了時候。
他說,治污措施千萬條,列的單子千萬條,但減排是第一條。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渴望藍天白云,目標已明確,措施已分配下去,只有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干”。
治理路子是對的
“一沒有風,霾就來。確實是這個樣子,因為排放量遠遠超過大氣環境容量,你說不調結構能行嗎?但是調哪一個結構都是比較難的。”劉炳江坦言。
他向記者提供了一組數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面積僅占國土面積的7.2%,但全國33%的平板玻璃、39%的電解鋁、43%的粗鋼、49%的焦炭、60%的原料藥等產業都布局于此。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密集,導致其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是全國平均的4倍左右。
經濟觀察網記者注意到,近五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顯著改善,但仍為全國平均濃度最高的區域。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期粗放發展形成了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黑、產業布局偏亂等問題,制約了當地大氣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
不過,從“大氣十條”開始實施至今,北京市結構調整已取得明顯成效。劉炳江解釋稱,北京煤炭已由2013年的2000多萬噸減至去年不到300萬噸。疏解非首都功能已把1000多家企業搬遷了,北京靠調結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PM2.5由2013年大約90微克降至去年51微克。北京2013年重污染天氣58天,去年一年15天,這說明我們治理路子是對的。
但僅秋冬季而言,京津冀PM2.5卻出現了不降反升。
來自生態環境部的數據,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1月19日,三大重點區域80城PM2.5平均濃度為6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其中只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有所上升,該地區PM2.5濃度上升了9.2%,北京上升了14.9%。
45%來自機動車等移動源
幾次重污染過程加大了PM2.5之仗的難度。
據北京生態環境局發布的2018年北京PM2.5來源解析,北京市全年51微克中,有2/3來自北京市,1/3來自外界傳輸。但重污染期間,55%-70%來自于外地。
“現在北京市本地污染中45%來自移動源,機動車這一類,所以其主要矛盾已不是產業結構、煤炭治理了,已轉移到移動源治理上來。”劉炳江表示,不過,北京機動車治污任務還很艱巨。北京電動公交車
越來越多,凡是北京的重型載貨車逢來必查,去年查了200多萬輛,其中冒黑煙超標的15%,氮氧化物超標的30%。
而北京以外區域,解決四個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問題仍是重點。劉炳江表示,要全面實行鋼鐵的超低排放,預計近期將下發《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對于量大面廣的工業窯爐,要么清潔能源替代,要么深度治理,要么淘汰掉。
去年5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明確了鋼企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時間表:到2020年10月底前,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基本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全國具備改造條件的鋼企力爭實現超低排放。此外,力爭在2020年底前完成鋼鐵產能改造4.8億噸,2022年底前完成5.8億噸,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9億噸左右。
此外,劉炳江認為,大氣治污重中之重是農村散煤替代。農村散煤對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相當于電廠排放的17倍,散煤進行能源替代是對經濟、社會、環境最優的一個手段。現在我們在鋼鐵、燃煤電廠等都拉單掛賬,在建鐵路的貨運線,禁止再用公路大貨車運輸。土地使用方面,太行山沿線是礦山最密集的地方,現在要求復綠,建筑、水利和道路施工揚塵要控制住。
“另外,最關鍵的一招是重污染天氣應對要聯防聯控、齊步走,今年最大的任務就是制定這個名單。所以減排措施千萬條,列的單子千萬條,措施千萬條,但是減排是第一條。”他說。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