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日前舉行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2021年中期)上表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延續復蘇態勢。進入二季度,受基數較快抬升影響,各項經濟指標的同比增速回落,但環比增速和兩年平均增速仍處在合理區間。總體判斷,我國經濟正在從快速復蘇向常態化回歸過程中。
王一鳴認為,當前,全球疫情和經濟復蘇仍有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仍不平衡,基數效應減弱、訂單逆向回流和宏觀政策邊際調整,經濟回歸常態仍面臨挑戰。
第一,全球經濟走勢仍復雜嚴峻。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持續上升,加之主要經濟體保持政策刺激力度,全球經濟步入加快復蘇的軌道。同時,由于疫苗接種不均衡,政策空間和修復能力存在差異,使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之間呈現K型復蘇態勢。這種分化造成各主要經濟體之間,以及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之間政策調整不同步,使全球經濟復蘇更趨復雜。
第二,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可能提前。隨著美國經濟增長前景改善和通脹預期上升,美聯儲政策可能會逆向調整。如果美聯儲下半年開始縮減購債規模,則意味著全球流動性態勢會發生變化。這可能對一些基本面比較脆弱的新興市場會帶來沖擊,也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動蕩,同時還會增大我國貨幣政策實施難度。
第三,目前我國經濟恢復存在不平衡,雖然工業較好,但消費和投資恢復還很弱,如何擴大內需,增強內需動力是需要關注的問題。下半年消費的恢復仍然受制于收入增長的情況,基建受到地方融資平臺償債壓力的制約,制造業投資在原材料價格上漲擠壓企業利潤的情況下也會受到一定影響。
第四,外貿出口的增長勢頭可能會逐步回調。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與外貿貢獻分不開。隨著美歐疫情的改善,特別是生產能力逐步恢復,這可能會導致訂單的回流。此外,國際運價處于高位,以及人民幣升值對企業利益的侵蝕,都會對下半年外貿產生影響。
此外,原材料價格上漲影響經濟均衡恢復;部分領域風險釋放壓力增大。
王一鳴表示,在經濟常態化進程中,既要關注短期經濟恢復,也要關注長期增長動力的培育。
首先,為經濟常態化創造宏觀政策環境。我國需求恢復仍然偏弱,外貿增勢可能減弱,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還不足,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把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的平衡。隨著經濟逐步回歸常態,宏觀政策常態化也是必然的,要把握好政策調整的節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既有效應對短期問題,也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留出政策空間。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別是要防范美聯儲政策調整可能帶來的沖擊,做好應對預案。
其次,把握好內外部均衡。隨著美聯儲政策的可能變化,把握好內外部均衡更加重要。宏觀政策要堅持以我為主,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充分發揮匯率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要引導企業樹立“風險中性”理念,審慎做好匯率風險管理,還要完善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提高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調控能力。
最后,更加注重培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在經濟轉向常態化后,要進一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特別是要促進擴大消費需求,釋放內需市場潛力。更重要的是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在增強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推進數字化和綠色轉型等方面持續發力,培育新的增長點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為“十四五”時期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www.5568108.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